撰文|韩静
层层抽丝剥茧,梳理倒查利益输送,往往能精准发现腐败问题
医药领域反腐正驶向深水区。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内全国近160名医院院长、书记被查,单是进入8月的短短几天,已有至少10场学术会议、论坛被延期或取消。
自7月中下旬以来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及有关部门多次重磅发声,表达对医药反腐的行动和决心,标志着一场针对医药行业全领域、全链条、全覆盖的反腐风暴正式拉开了序幕。
医药腐败有何特点?
医药领域腐败,总以相关人员非法牟利而始,以国家财产和公共利益受损而终。其主要有两大特点:一是隐性腐败多,二是呈现“塌方式”。
首先,医药行业相对封闭,其药品、医疗设备、医用耗材等环节如果发生违纪违法行为,外部监督很难及时到位。其次,由于目前尚无明确的任职期限规定,医院负责人可长期任职,容易形成经久难破的关系网和利益链。
更重要的是,为了规避打击,医药领域利益输送方式日益复杂,外行很难窥见端倪。《南方都市报》指出,随着医药分家、药品集中带量采购、医药代表备案制等医改新政的落地,传统“带金销售”模式也走到了尽头,取而代之的是看上去更合规的学术推广模式;但所谓学术营销费用在相关企业的支出比例中日益增长,其中是否含有不当利益输送,不能不成为监管的一个新课题。
医院一方小天地,往往一烂就会烂一窝。不少医院都出现过一、二把手,重点科室主任以及药企人员接连被查的情况。
2020年6月,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发生一起严重腐败案件,上至院长、副院长,下至护士等20人被警方留置调查。据悉,该院原党委副书记、院长杨文俊和原党委委员、副院长杨文红,与供应商称兄道弟,肆意吃喝玩乐、收受礼品礼金。杨文俊甚至在一台医疗设备上,私自吃回扣1600万元,其胆大妄为的程度让人吃惊。
在二人的影响下,医院中层干部上行下效、各自盘算,纷纷利用手中权力非法谋利。最终,该院财务部原主任刘某文、后勤服务部原主任张某生、医学装备部原主任叶某光等人均被立案审查调查。
医院领导因何被查?
医疗设备是医院的重要资产,也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保障。然而,医疗设备的招标投标过程却存在许多问题,如暗箱操作、利益输送、价格虚高等,也影响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,严重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。
同时,招投标行为不规范这一腐败“病根”,也是很多医院领导干部被查的原因。
据行业媒体赛柏蓝不完全统计,截至7月26日,年内全国医疗系统已有近160名医院院长、书记被查,是去年的2倍还多。其原因多涉及通过在药品采购、医疗器械及耗材采购等事项上,为他人谋取利益,收受贿赂等问题。
广东省,东莞、惠州、湛江、阳江、清远等一批地级市医院,以及揭阳、始兴等区县级医院,已经接连有不下10位医院院长因违法违纪问题落马,其中不乏三甲医院的退休院长。
医疗医药大省四川也曾出现一天之内接连通报医院院长、书记被查的现象。年初,宜宾市纪委监委连发两则通报称,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、院长谢明均与副院长杨利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被查。前者被开除党籍、后者被开除党籍和公职。
此外,一些医药企业及医院领导干部还会采取更隐蔽、更复杂的手段,以赞助科研经费、学术会议费、借款等名义,进行不法利益输送,以此为其行贿受贿行为披上“合法外衣”。
医药反腐如何动刀?
过往多起窝案、串案被揭露表明,医药行业“隐性腐败”虽多,但总会有迹可循。向医药腐败开刀,离不开溯源治理、标本兼治,才能“拔出萝卜带出泥”。
今年以来,中纪委、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举措。5月,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《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》,纠风成员单位从9个增加至14个;7月,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医保局等9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,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。
7月25日,刑法修正案(十二)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,草案提出,在食品药品、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需从重处罚;28日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,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,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,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,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,形成声势震慑。
至于具体举措,针对隐性腐败,监督和治理手段也需要更新升级。一方面,严格医院基建工程、药品、医疗器械招标采购程序等制度建设不能松懈,另一方面,据浙江玉环纪委监委负责人介绍称,“长期不变”应该是一个突破口。
他认为,可从医疗机构长期合作的医药公司、常年不轮换的重点岗位、长期频繁存在的外出培训等细节入手,着重分析通话单、账单,围绕重点岗位轮岗、科研学术活动、职工借款欠款等异常数据,层层抽丝剥茧,梳理倒查利益输送,往往能精准发现腐败问题。
(资料|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经营报 南方都市报)
统筹:陈若松
编辑:杨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