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,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正式召开,大会期间在td产业联盟主办的“第四届5g千兆网产业论坛”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发表演讲表示,5g商用帮助我国网络性能进入全球前十位,固网更是高居第四,其中北京市固网宽带速率位居全球第一。
此外截止今年4月底,我国5g基站已经达到273.3万,占全球60%,占我国基站总量24.5%。5g用户6.34亿户,占移动用户总数的37%。邬贺铨推算,到明年我国5g用户数量占比将超过50%,到后年5g基站数量占比也将超过我国基站的50%。
应该说,随着基站数量增加和用户规模增长,5g开始进入投资回报期。但邬贺铨表示,三大运营商2022年arpu值增速均不到1%,网络没有显著提升arpu值。5.5g可能是破局的关键。
5.5g三大价值
邬贺铨指出,2022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平均增长了18.1%,但arpu值增速远远落后,其中中国电信增加了0.4%,中国移动也是0.4%,中国联通增加了0.91%。5g网络能力增强,但没有帮助运营商提升arpu值。当然,客观来看如果没有5g,arpu值可能将继续下降。
5g能维持arpu值,但缺乏杀手级应用,无法带来真正的体验提升。同时,业界需要拓展5.5g。“有人说目前5g已经过剩了,为什么还要做5.5g?为什么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?”邬贺铨表示,主要有三个原因:
其一,面向消费应用场景,vr/ar和车联网需要高带宽、低时延,但一方面vr/ar产品成熟性、价格还没有达到预期,车联网的可靠性及政策法规限制了市场启动;另一原因,目前在支撑vr/ar和车联网业务中,5g能力不是过剩,而是仍嫌不足,5g-a(5.5g)负重而生。
其二,我国蜂窝连接数中物联网已经占54.1%,“物超人”趋势显著,未来行业应用与智慧城市将加快物联网的发展,同时轻量级、高密度、宽覆盖、低成本、长寿命成为趋势,5.5g将会在轻量级redcap和p-iot(无源物联网)等方面发力,这是从对物的连接上提升5g的价值。
其三,5g之初虽然也提出面向工业应用,但面向消费应用的思路主导了系统架构设计,现在看5g还不能完全满足工业应用对大上行带宽、确定性时延、高可靠与精定位等要求,这是5g-a的市场机会,也是5g-a面临的挑战。
邬贺铨强调,5g-a的周期是位于5g-6g之间,针对5g商用发现的问题,业界应面向2025年工业和vr/ar应用,进一步开发和释放5g的潜能,为6g探路。5g-a跟5g比性能上有数量级的提升,目标是万兆体验、千亿连接。同时,5.5g不是6g,在网络体系架构上跟5g一样,更多的是通过射频等技术挖掘潜力。
5g的融合创新
面向5.5g演进,5g还有很多事情要做。邬贺铨在演讲中介绍了几类技术。
5g与光通信的融合。5g将需要铺设大量光纤,业界正在探索减少光纤的使用,以降低网络建设成本,例如中国移动的半有源方案。再就是光纤本身技术创新,例如多芯光纤,可有效帮助解决一座基站铺设数十根光纤的施工难题。
5g跟ipv6也可以很好地融合,ipv6具有多归属能力,不同业务走不同的路径,5g也可以用户面和控制面分离,两者结合,可实现不同的网络qos,应用在公网、专网等差异化场景。用户的手机不换卡不换号,可以按需访问企业的内网和公网,保证企业数据跟个人生活数据的隔离,而且专网可以跨省。比如中国移动为宁德时代打造了一个“跨6省市 8基地 47厂区”全球最大跨省5g专网,实现了基于5g生产要素的全连接。
5g与工业互联网结合,利用5g核心网用户面和控制面分离的特点,企业不需要建工业互联网平台,通过自有云平台和外部云,即可搭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。此外企业还可以建设5g专网。
5g还有一个应用是星地融合,手机直连卫星,卫星具有基站能力,还可以集成核心网的能力,甚至边缘计算能力也可以集成。低轨卫星直接联系到终端,高轨卫星控制多个低轨卫星可以形成分布式天线,通过upf上星实现本地交换,就不用绕到星关站,可以大大降低时延,满足低时延应用需求。
5g当然还可以ai结合,比如通过ai实现智简网络,跨层优化、多流协同、智能开放,另外通过网络健康检查预警关联、跨层故障地位,实现智能运维。利用ai可以架构一个数字孪生的网络,实现云网融合、算网协同、通算融合以及通感融合等资源优化调度。在卫星方面,ai也可以在多个环节得到应用。
“5g以及5.5g,将和多种技术增进集成应用,实现融合创新。”邬贺铨表示。
c114通信网 南山